第二卷 第103章 基叔對旅游日記的整理
關燈
小
中
大
這一天,基叔一行人回到了龍標。基叔覺得有點忙碌起來。近兩個月來,他們一行六人走遍了五溪地區的廣大地域。對於基叔來說,既是一次旅游,更是一次親臨其境的考察,一次對大唐五溪文化廣泛深入的考察。現在他要坐下來,把他在他的幾個小本本裏面所記下來的那些東西加以全面的整理。現在在他的手頭已經有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,關於五溪文化的資料。這些資料歸納起來,大概有一下幾個大的類別:
一是五溪地區極為豐富的古代文化遺存。像那號稱“土家第一柱”的溪州銅柱,那土家族的土司祖師殿,那老司城中的土司德政碑;那南部侗鄉的風雨樓、鼓樓;還有那黔東苗寨的銅鼓,舞陽城青龍洞的古建築群。
二是五溪地區極其豐富的非物質文明。像那名聞遐邇的苗嶺情歌,侗族的大歌和蘆笙舞,黔東一帶的銅鼓舞等等。當然還有極為豐富的儒家文化、佛教和道教的宗教文化以及巫文化、儺文化。
三是五溪地區極為豐富的奇特自然景觀。像那溪州一帶的猛洞河、紅石林,武陵源的寶峰湖、金鞭巖,以及黔東的舞溪……這些極為奇特的自然景觀,給五溪地區帶來無窮無盡的旅游資源。
這一切,為基叔關於五溪文化的研究,提供了極其豐富的第一手材料。
基叔還對旅游日記進行了整理。在基叔心中,已經有了兩本書的基本輪廓。關於五溪文化方面,基叔準備用《大唐五溪文化的繁榮》作書名。令基叔感到自豪的是,在兩個多月的旅游中可以看到和體驗到,五溪地區的文明已經出現了空前的繁榮,而從與各地各民族的人們交談中可以了解到,五溪地區文明的高度發展主要在開元年間。基叔感到欣慰,是自己一手締造了大唐歷史上、也是中國歷史是空前的開元盛世!
基叔還計劃用《唐玄宗隱居龍標》作另一本書的書名。雖然基叔目前並不想讓天下人知道他隱居在龍標,或者在最近的後世人知道自己曾經在龍標隱居,但是基叔不想讓自己在龍標度過後半生的歷史永遠塵封於歷史塵埃。基叔希望在後世的若幹世紀以後,自己曾經隱居龍標的歷史能夠讓世人知道,由此可以讓後世子孫對許多歷史迷案得到一些答案。
這天,基叔正忙於整理他的材料,忽然想起,自己來這龍標已經半年有餘,走遍了整個的五溪地區,可對自己所居住的龍標卻了解甚少,他覺得應該了解了解,於是跟芙蓉樓的樓主博聞老先生攀談起來:
“老博,聽說這龍標設為縣治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了,您老先生對這方面很清楚吧?”
博老先生摘下老花眼鏡,笑笑說:“要說這方面的情況,還得看看有關的文章。”博老先生一邊說一邊從書架上抽出一本書,翻到裏面的一篇文章,遞給基叔:“你看看這篇文章,裏面對龍標的歷史沿革講得頗為詳細。”
基叔看那文章標題是《龍標的歷史沿革》,立即看了起來。
“龍標歷史悠久,歷代均為府州郡縣之治所。是‘五溪蠻’的中心,有燦爛的五溪文化。這裏有先古越文化的遺存,有荊蠻文化的流韻;有對屈平楚文化的繼承,更有對王少伯中原文化的吸收……”
博老先生說:“這龍標是各種文化的大熔爐,往來的學者亦是絡繹不絕。儒教、佛教、道教以及根植於本土的巫教,都對這裏的風俗、文化有深遠的影響,它們造就了龍標燦爛的歷史文明,豐富了龍標的五溪文化。”
基叔聽後頻頻點頭。此時基叔正在看龍標的歷史沿革一段:
“西漢高祖五年,置鐔成縣,屬武陵郡。東晉義熙年間,鐔成縣撤銷並入舞陽縣,舞陽縣治遷鐔成。鐔成改為鐔城。南朝時,齊建元元年,改舞陽縣為潕陽縣。南朝梁武帝時,以城東有龍檦山,故改潕陽縣為龍檦縣,隸屬於南陽郡。隋朝廢龍檦縣。唐武德七年,覆置龍檦縣,屬辰州。唐貞觀八年,分置朗溪縣,屬巫州,治托口。改龍檦縣之‘檦’為‘標’,置巫州治於龍標。武周天授二年,巫州改為沅州,龍標隸屬沅州。武周長安三年,沅州改為舞州。到本朝開元十三年,覆為巫州。天寶元年置潭陽郡,郡治設龍標。所屬龍標縣,縣治亦在龍標……”
看了這一段文字,基叔覺得這龍標還不愧為千年古鎮,竟有如此悠遠的歷史變遷。忽地,基叔又想到問題的另一方面,問道:“除了這芙蓉樓,這龍標也有一些別的歷史文化遺跡吧?比如說,古建築、著名景點等等?”
“多著哪!”博老先生笑笑:“跟我來!”於是基叔跟著博老先生走出書樓,來到外面的一座亭子上,博老先生首先問基叔:“你知道這亭子叫什麽名嗎?”
基叔笑笑:“這我倒沒在意。”
博老先生一邊指指點點一邊說道:“這亭子叫‘半月亭’,那邊是‘聳翠樓’,這個小亭子叫‘三角亭’那邊的叫‘玉壺亭’。”博老先生停了停:“咦,這亭子上都有名字呢,你看,這裏不是亭名嗎?”博老先生指著“半月亭”的匾額說道。
博老先生又把基叔帶到綠色草坪的最外面,對基叔說:“你看,這裏就是芙蓉樓外面的沅江江岸。你看那些巨大的巖石,都有名稱,那很像一座吊鐘的叫著‘鐘巖’,那座像一面大鼓的叫‘鼓巖’,你再看這邊,那座巖石看起來像一個放在神龕上的香爐,所以那巖石就叫做‘香爐巖’。”
基叔想,這些巖石的名稱倒起得形象。博老先生又道:“這幾座巖石還有一個特點,就是它們都有梅花紋,所以大家都稱它為‘梅花石’。”
博老先生道:“到那邊去看看。”於是基叔同博老先生來到一個地方,博老先生指著前面說:“這裏是龍標的城南,那一大片有院墻的房屋叫著‘窨子屋’。這裏叫著‘南正街’,街區有三座建築:一是龍標縣署,說來好笑,也許是為了表明縣署的父母官們的廉潔吧,那縣署竟然是茅草屋頂!裏面有讚政廳、架閣、庫房、常平倉、八字衙門、鼓樓等設施。大堂的旁邊建有西廊、琴堂、甬道、戒石碑亭;還有書房、橫層、男女監房、丁夫住房。門外有一丈餘的石板路,由縣衙頭門直達大堂。二是萬壽宮,正面墻寬七丈多,門坊高二丈四尺,為桶形窨子屋,頭門立青石方柱,門兩側嵌青石花卉浮雕、泥塑人物;宮內有舊式戲樓,臺頂內呈鬥拱,結構精巧;地面全用青石板平鋪。三為太平宮,宮內有門坊、戲臺、廳室、天井,地面平鋪青石板。”
基叔心想,這南正街裏面還有這麽多特殊建築,過兩天還得去看看。
博老先生又把基叔帶到一個地方,用手指指點點說道:“你看,這裏是金鰲山古剎,當然叫它‘鰲山寺’恐怕通俗一些。從東門出,再往西拐一個彎,兩三裏便到了金鰲山。那裏有一條僻靜的小路,一路田園風光,旖旎醉人。山腳下,溫順的沅水在這裏調皮地拐了一個大彎。爬上山頂,遠遠的只見綠樹白花之中,土紅色廟宇的尖頂若隱若現。鰲山寺前有很多墳墓,還有許多梨樹、橘子樹等果木樹,景色迷人。寺內有大雄寶殿、五岳殿、玉皇殿、寮房、齋房、香積廚等建築。”
博老先生又帶著基叔走到一個地方,說:“那裏就是普明寺,它的對面有一座鐘鼓樓,看到嗎?那山頂上的建築就是普明寺。那普明寺為三重檐的四方亭頂,高三丈,有旋樓可以走上去。各層有矮欄,四面敞開。登高望遠,蓉樓春色,雁塔秋風,龍井晨光,虎山夜月,各種奇景盡收眼底。”
最後,他們又來到半月亭,在光滑的石板凳子上坐了下來。博老先生說,這龍標周圍還有不少著名景觀,最有名的是龍標十二景。每天來龍標旅游觀景的人絡繹不絕,這龍標的百姓也沾光,生意好做,財源滾滾。
基叔心想,怪不得這裏被稱為“楚南上游第一勝跡”,原來這地方真的有獨到之處!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一是五溪地區極為豐富的古代文化遺存。像那號稱“土家第一柱”的溪州銅柱,那土家族的土司祖師殿,那老司城中的土司德政碑;那南部侗鄉的風雨樓、鼓樓;還有那黔東苗寨的銅鼓,舞陽城青龍洞的古建築群。
二是五溪地區極其豐富的非物質文明。像那名聞遐邇的苗嶺情歌,侗族的大歌和蘆笙舞,黔東一帶的銅鼓舞等等。當然還有極為豐富的儒家文化、佛教和道教的宗教文化以及巫文化、儺文化。
三是五溪地區極為豐富的奇特自然景觀。像那溪州一帶的猛洞河、紅石林,武陵源的寶峰湖、金鞭巖,以及黔東的舞溪……這些極為奇特的自然景觀,給五溪地區帶來無窮無盡的旅游資源。
這一切,為基叔關於五溪文化的研究,提供了極其豐富的第一手材料。
基叔還對旅游日記進行了整理。在基叔心中,已經有了兩本書的基本輪廓。關於五溪文化方面,基叔準備用《大唐五溪文化的繁榮》作書名。令基叔感到自豪的是,在兩個多月的旅游中可以看到和體驗到,五溪地區的文明已經出現了空前的繁榮,而從與各地各民族的人們交談中可以了解到,五溪地區文明的高度發展主要在開元年間。基叔感到欣慰,是自己一手締造了大唐歷史上、也是中國歷史是空前的開元盛世!
基叔還計劃用《唐玄宗隱居龍標》作另一本書的書名。雖然基叔目前並不想讓天下人知道他隱居在龍標,或者在最近的後世人知道自己曾經在龍標隱居,但是基叔不想讓自己在龍標度過後半生的歷史永遠塵封於歷史塵埃。基叔希望在後世的若幹世紀以後,自己曾經隱居龍標的歷史能夠讓世人知道,由此可以讓後世子孫對許多歷史迷案得到一些答案。
這天,基叔正忙於整理他的材料,忽然想起,自己來這龍標已經半年有餘,走遍了整個的五溪地區,可對自己所居住的龍標卻了解甚少,他覺得應該了解了解,於是跟芙蓉樓的樓主博聞老先生攀談起來:
“老博,聽說這龍標設為縣治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了,您老先生對這方面很清楚吧?”
博老先生摘下老花眼鏡,笑笑說:“要說這方面的情況,還得看看有關的文章。”博老先生一邊說一邊從書架上抽出一本書,翻到裏面的一篇文章,遞給基叔:“你看看這篇文章,裏面對龍標的歷史沿革講得頗為詳細。”
基叔看那文章標題是《龍標的歷史沿革》,立即看了起來。
“龍標歷史悠久,歷代均為府州郡縣之治所。是‘五溪蠻’的中心,有燦爛的五溪文化。這裏有先古越文化的遺存,有荊蠻文化的流韻;有對屈平楚文化的繼承,更有對王少伯中原文化的吸收……”
博老先生說:“這龍標是各種文化的大熔爐,往來的學者亦是絡繹不絕。儒教、佛教、道教以及根植於本土的巫教,都對這裏的風俗、文化有深遠的影響,它們造就了龍標燦爛的歷史文明,豐富了龍標的五溪文化。”
基叔聽後頻頻點頭。此時基叔正在看龍標的歷史沿革一段:
“西漢高祖五年,置鐔成縣,屬武陵郡。東晉義熙年間,鐔成縣撤銷並入舞陽縣,舞陽縣治遷鐔成。鐔成改為鐔城。南朝時,齊建元元年,改舞陽縣為潕陽縣。南朝梁武帝時,以城東有龍檦山,故改潕陽縣為龍檦縣,隸屬於南陽郡。隋朝廢龍檦縣。唐武德七年,覆置龍檦縣,屬辰州。唐貞觀八年,分置朗溪縣,屬巫州,治托口。改龍檦縣之‘檦’為‘標’,置巫州治於龍標。武周天授二年,巫州改為沅州,龍標隸屬沅州。武周長安三年,沅州改為舞州。到本朝開元十三年,覆為巫州。天寶元年置潭陽郡,郡治設龍標。所屬龍標縣,縣治亦在龍標……”
看了這一段文字,基叔覺得這龍標還不愧為千年古鎮,竟有如此悠遠的歷史變遷。忽地,基叔又想到問題的另一方面,問道:“除了這芙蓉樓,這龍標也有一些別的歷史文化遺跡吧?比如說,古建築、著名景點等等?”
“多著哪!”博老先生笑笑:“跟我來!”於是基叔跟著博老先生走出書樓,來到外面的一座亭子上,博老先生首先問基叔:“你知道這亭子叫什麽名嗎?”
基叔笑笑:“這我倒沒在意。”
博老先生一邊指指點點一邊說道:“這亭子叫‘半月亭’,那邊是‘聳翠樓’,這個小亭子叫‘三角亭’那邊的叫‘玉壺亭’。”博老先生停了停:“咦,這亭子上都有名字呢,你看,這裏不是亭名嗎?”博老先生指著“半月亭”的匾額說道。
博老先生又把基叔帶到綠色草坪的最外面,對基叔說:“你看,這裏就是芙蓉樓外面的沅江江岸。你看那些巨大的巖石,都有名稱,那很像一座吊鐘的叫著‘鐘巖’,那座像一面大鼓的叫‘鼓巖’,你再看這邊,那座巖石看起來像一個放在神龕上的香爐,所以那巖石就叫做‘香爐巖’。”
基叔想,這些巖石的名稱倒起得形象。博老先生又道:“這幾座巖石還有一個特點,就是它們都有梅花紋,所以大家都稱它為‘梅花石’。”
博老先生道:“到那邊去看看。”於是基叔同博老先生來到一個地方,博老先生指著前面說:“這裏是龍標的城南,那一大片有院墻的房屋叫著‘窨子屋’。這裏叫著‘南正街’,街區有三座建築:一是龍標縣署,說來好笑,也許是為了表明縣署的父母官們的廉潔吧,那縣署竟然是茅草屋頂!裏面有讚政廳、架閣、庫房、常平倉、八字衙門、鼓樓等設施。大堂的旁邊建有西廊、琴堂、甬道、戒石碑亭;還有書房、橫層、男女監房、丁夫住房。門外有一丈餘的石板路,由縣衙頭門直達大堂。二是萬壽宮,正面墻寬七丈多,門坊高二丈四尺,為桶形窨子屋,頭門立青石方柱,門兩側嵌青石花卉浮雕、泥塑人物;宮內有舊式戲樓,臺頂內呈鬥拱,結構精巧;地面全用青石板平鋪。三為太平宮,宮內有門坊、戲臺、廳室、天井,地面平鋪青石板。”
基叔心想,這南正街裏面還有這麽多特殊建築,過兩天還得去看看。
博老先生又把基叔帶到一個地方,用手指指點點說道:“你看,這裏是金鰲山古剎,當然叫它‘鰲山寺’恐怕通俗一些。從東門出,再往西拐一個彎,兩三裏便到了金鰲山。那裏有一條僻靜的小路,一路田園風光,旖旎醉人。山腳下,溫順的沅水在這裏調皮地拐了一個大彎。爬上山頂,遠遠的只見綠樹白花之中,土紅色廟宇的尖頂若隱若現。鰲山寺前有很多墳墓,還有許多梨樹、橘子樹等果木樹,景色迷人。寺內有大雄寶殿、五岳殿、玉皇殿、寮房、齋房、香積廚等建築。”
博老先生又帶著基叔走到一個地方,說:“那裏就是普明寺,它的對面有一座鐘鼓樓,看到嗎?那山頂上的建築就是普明寺。那普明寺為三重檐的四方亭頂,高三丈,有旋樓可以走上去。各層有矮欄,四面敞開。登高望遠,蓉樓春色,雁塔秋風,龍井晨光,虎山夜月,各種奇景盡收眼底。”
最後,他們又來到半月亭,在光滑的石板凳子上坐了下來。博老先生說,這龍標周圍還有不少著名景觀,最有名的是龍標十二景。每天來龍標旅游觀景的人絡繹不絕,這龍標的百姓也沾光,生意好做,財源滾滾。
基叔心想,怪不得這裏被稱為“楚南上游第一勝跡”,原來這地方真的有獨到之處!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